人才開發

權威發布:中國傳(chuan) 媒產(chan) 業(ye) 有望突破2萬(wan) 億(yi) 元


發布時間:

2018-07-18

  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簡稱:中國記協)6月19日發布《中國新聞事業發展報告(2017年)》。這是中國記協連續第四次發布關於中國新聞事業發展總體情況的報告。報告顯示,中國傳媒產業總體上仍然保持較強的增長力,2016年中國傳媒產業總規模達16078.1億元人民幣,較上年同期增長了19.1%,並有望在2018年突破2萬億元。
  新技術推動媒體創新變革
  報告指出,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各種新技術新應用層出不窮,帶來信息傳播方式前所未有的巨大變化,推動媒體加快創新變革步伐。表現在,一是移動主導。截至2017年12月,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到7.53億,占網民總規模的97.5%。網絡新聞用戶達到6.47億,網民使用比例為83.8%,手機網絡新聞用戶規模達到6.20億。以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為代表的移動終端的崛起已經成為不可阻擋的潮流,網絡新聞應用已成為中國網民了解國內國際動態、國家政策、社會文化、生活服務等信息的重要平台。
 
網絡新聞/手機網絡新聞用戶規模及使用率
 
  二是可視傳播。2017年我國網絡視頻用戶保持增長,網絡視頻用戶規模達5.65億,較2016年底的增長率為3.7%;其中,手機視頻用戶規模為5.25億,增長率達到5.1%。很多媒體集中力量發展視頻業務,把視頻置於重要戰略地位,提高全媒體可視化產品生產能力。
  三是平台聚合。網絡新聞信息領域,平台化驅動市場分工進一步明確,專業新聞媒體與自媒體成為主要的內容生產者,聚合平台則負責信息分發和傳播。當前,不少媒體機構都在構建集聚用戶資源的傳播平台,依托用戶資源擴大影響力、拓展盈利模式,努力從內容供應者轉變為服務提供者。人民日報社推出中國媒體融合雲,將十幾家跟媒體技術相關、在各領域居領先地位的公司的能力做成技術工具,匯集在融合雲上開放給全行業使用,以此為底層支撐為媒體融合提供一站式技術解決方案,包括基礎支撐類、應用係統類服務等。
  四是智能驅動。人工智能正在對新聞生產、分發、反饋各環節產生革命性影響,人工智能平台正在成為媒體創新發展的基礎設施。新華社在2017年全國兩會報道中,首位機器人記者“愛思”嶄露頭角。2017年12月26日,新華社發布我國第一個媒體人工智能平台——“媒體大腦”,並通過“媒體大腦”生成了中國第一條MGC(機器生產內容)視頻新聞,意味著人工智能與媒體間的融合更加深入、全麵。
人才支撐媒體核心優勢
  媒體做大做強需要人才、資金、資產、技術、品牌等多方麵資源,而各方麵優勢得以充分發揮,歸根結底需要人才,人才是媒體發展中最活躍最能動的因素,是最重要的優勢資源。
 
 
 
  深化人事管理製度改革。增強新聞輿論工作隊伍事業心、歸屬感、忠誠度,為新聞事業長遠健康發展提供堅實有力的人才保障。如人民日報社著力破除體製機製障礙,為人才鬆綁,讓人才創新創造活力充分迸發。積極探索推動各類人才全麵融合互通,鼓勵事業編製幹部到社屬媒體工作,有重點地選調社屬媒體人才到本報采編崗位工作,有序推動各類專業人才交流。
  加大人才培養培訓力度。如中央電視台開展媒體融合專題培訓,針對全體員工、業務骨幹、新媒體運營人員等不同人群,啟動分層分類的新媒體生產培訓,推動員工能力從電視生產能力向全媒體生產能力轉變,相繼為新聞中心、體育頻道、科教頻道等一線部門舉辦“兩會報道新媒體專項培訓”“新聞融媒體技能培訓”“媒體融合能力提升培訓”等專題培訓13期,參加人員1420人次。
  建立多元人才激勵機製。如新華社突出“以奮鬥者為本、以貢獻者為本”理念,創新專業人才管理使用,突出正向激勵。建立榮譽製度,讓優秀人才有成就、有地位、有待遇,通過“社長總編輯獎”“創新工作獎勵”“集體和個人記功表彰”“十佳編輯十佳記者十佳員工”等榮譽表彰,授予在工作中表現特別突出、事跡特別感人,具有崇高精神風範的個人和集體。完善績效工資分配體係和獎勵政策,落實全員考核、堅持業績導向,打破“大鍋飯”和平均主義,根據實際貢獻合理拉開收入差距,向基層一線傾斜,向采編隊伍傾斜,向關鍵崗位傾斜,充分激發人才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媒體融合發展構築同心圓
  報告指出,媒體融合依然是2017年中國媒體發展的主題,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提速升級,內容與平台、渠道、技術、管理一體化發展,正向“融為一體、合而為一”的深度融合邁進。中央媒體持續發力引領深度融合,融合傳播能力迅速提升;省級和市縣級媒體因地製宜、主動作為,逐漸形成各具特色的融合發展模式。新興媒體市場蓬勃發展,網絡信息流通安全有序,網民合法表達更加理性,正能量傳播影響力進一步擴大,網絡空間從單一主體的政府管理向多元互動的綜合治理轉變,構築網上網下同心圓。
  一、報刊、通訊社:報告顯示,中央廚房模式被廣泛采納;直播、音頻、短視頻和融媒產品成為創新重點;積極應用新技術打造新平台;利用媒體品牌影響力實現本地化服務。
  二、廣播電視:“國家隊”持續發力引領深度融合;“地方隊”因地製宜多元發展;跨地區、跨層級的聯合融合發展模式不斷湧現;有線網絡積極實施“智慧廣電”和“寬帶廣電”戰略;“現象級”融媒體產品不斷湧現;海外融合傳播亮點突出。
  三、新興媒體:報告指出,新興媒體不斷加強正能量宣傳,積極傳遞向上的主流價值觀;及時反映民眾關切,保障網民合法表達權;網絡信息流通安全有序,推動網絡健康規範發展。
 
推動媒體恪守新聞職業道德
 
 
  報告介紹,截至2017年底,共有231564人持有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放的具有采訪資質的新聞記者證,其中報紙記者84761人,期刊記者6324人,通訊社記者2849人,電台、電視台和新聞電影製片廠記者136224人,新聞網站記者1406人。
 
 
  報告指出,中國記協作為中國新聞界的全國性人民團體,加大維護新聞工作者合法權益的力度,加強新聞作品版權保護工作,支持新聞媒體記者依法行使采訪權,擴大新聞工作者援助項目覆蓋麵和影響力。繼續發揮新聞道德委員會在治理突出問題、規範職業行為方麵的積極作用,圍繞新聞行業存在的虛假新聞、失實報道、新聞敲詐等突出問題,倡導行風建設,開展新聞評議,推動媒體強化社會責任意識,新聞職業道德建設取得積極進展。根據新聞事業的實踐與發展,不斷改進和完善中國新聞獎評選工作,增強中國新聞獎評選的公平公正性和權威性,充分發揮中國新聞獎的示範引領作用。
 

聯係方式

企業(ye) 名稱: 深圳U8国际實業(ye) 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 0755-26921699
傳(chuan) 真: 0755-26910599

地址: 深圳市南山區南頭街道大望山社區桃園路8號天下金牛廣場a座3906

圖片名稱

官方微信二維碼

圖片名稱

官方微博二維碼


深圳U8国际實業(ye) 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c)2021 ICP備16089843號粵版權所有作者: WWW.300.CN